2022
十二月

27

828

【家庭课堂IV】|第二十九讲 父母要满足孩子的依恋需要

1231231

第二十九讲 父母要满足孩子的依恋需要

都说“世上只有妈妈好,有妈的孩子像块宝”。妈妈,对于孩子,到底意味着什么?孩子对母亲的眷恋,是不是仅仅因为妈妈提供了奶水、食物,或者更简单点,就是因为俗语说的“有奶便是娘”?答案当然是:非也!

一、有奶便是娘乎?

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,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。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。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,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,之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。实验的时候,把它们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,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。

有趣的现象出现了。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,而布妈妈身上有,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;即使奶瓶是放在铁丝妈妈身上,小猴也并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,只在感觉饿时才跑去吃奶,其余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。哈洛等人对此的解释为,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,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。

布妈妈给予小猴子的其实还不止这些。如果在小猴子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,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,这时,小猴子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,紧紧依偎着它,逐渐定下心来。可是,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,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。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。

后来,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。比如,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,这样布妈妈的“体温”就升高了,不再那么冷冰冰了。这时,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妈,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。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,吸引力就更大了。简而言之,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,小猴子就越喜欢它。

但是,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,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。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,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。

可见父母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婴儿的不仅是食物,也包括他们的爱抚、赞许和爱。婴儿在吃奶的同时,还可以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声和亲切的话语,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。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,渐渐地,婴儿看清楚了妈妈的面容。

二、做个布妈妈

布妈妈的故事无疑给我们那些忙碌的父母们上了重要的一课。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,就如同本能,无需学习。但实际上,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懂得如何做好的父母。做好父母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,它要求父母要有责任心,有能力,有耐心,最重要的一点,要有爱心,这才是孩子生命元素的

可是现在的父母们总是很忙,在事业和孩子之间摇摆不定,于是把孩子作为皮球一样抛来抛去。"爸爸,陪我一起玩吧。”“别烦我了,没看我正忙着吗?”“妈妈,给我讲个故事吧。”“乖,宝贝,妈妈上班回来,辛苦一天了,你自己玩吧。”这些对话,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?是不是常常在我们的家庭中上演呢? 可怜的孩子,最终,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电视机--这个有画面有声音的电子保姆。

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抱怨说,自己整天在公司没日没夜地工作,目的就是希望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,这样就能送孩子上更好的学校,给孩子买更多的资料,准备更先进的电脑。父母们含辛茹苦,似乎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做得有多么称职。可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,觉得父母根本不关心他们,不在意他们,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?父母们,反思一下吧。你到底给了孩子什么?一个温暖的拥抱、一个肯定的微笑、一次善意的提醒、一份无条件的理解,还是一个自动洗衣机、一个自动售货机、一个自动提款机?就像小猴子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“金属妈妈”一样,孩子也会回应你说:爸爸、妈妈,想说爱你不容易。

这不仅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对教师或者任何的教育工作者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。所谓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,以及一直流传的将老师比作慈母的比喻--教师,很多情况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中其实也扮演着类似于父母的角色。那么,老师们,你们是否也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业,而对学生的其他的情感上的各种需要置之不理呢?

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:人有七种基本需要,即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归属与爱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。而对学生的普遍调查发现,他们最缺乏爱和自尊的需要的满足。有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,甚至不惜故意违反纪律,使得老师能够注意到他。而有些孩子报告说他最喜欢某某老师,是因为他每次回答完问题,老师都的会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,这让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。难以想象吧,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,这不过是举手之劳,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会是这么大!

所以不论是为人母者,还是为人师者,请你们不要再吝啬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那举手投足的温暖,也许就是那点点滴滴改变着孩子的一生。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